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四千五百精锐,真的很多了,其实朱翊钧带的人还是有点多了。

按照戚继光的说法,陛下带八百缇骑,南下松江府,完全足够了。

八百人,是一个将领能够直接指挥的人数上限,再多点,就得依靠别人去指挥了,当有八百全副武装的精兵,就可以准备起兵争天下了。

八百人,可以让项羽突围,垓下之战,刘邦三十万人围困项羽于垓下,项羽率领八百人突围;

八百人可以让霍去病纵横于匈奴之间,霍去病十八岁初从军,从卫青手里领了八百人,长驱数百里,斩首匈奴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单于季父,封冠军侯。

朱翊钧的军事天赋的确不高,但指挥四千五百人,无论是突围,还是守住行宫,都绰绰有余了。

要搞宫廷兵变,一共要搞定三件东西,武库、城门和中枢。

这都是司马懿搞兵变搞出的经验,司马懿兵变的时候,控制了司马门、洛阳武库和永宁宫;李世民搞兵变的时候,控制了玄武门、武库和太极宫。

这三要素,也经过了历史的多次考验,少一个都白扯,武库才有武器和甲胄;城门防止班直戍卫反支援;控制中枢,最重要的是不能让皇帝的圣旨出宫,一旦皇帝圣旨出宫,勤王的人就出现了。

勤王的人可能是真心实意,也可能是打着勤王的旗号谋求天下,但一旦皇帝圣旨出宫,代表着兵变失败了,演变成了争霸赛。

陛下只要守住了黄浦江行宫,安全就完全可以保证。

在一个安定的朝代,通过兵变的方式,杀一个有继承人的皇帝,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陈璘还想着光宗耀祖,还想着自己这个首里侯能够名至实归,他可不想遗臭万年,在大明发动兵变,除了挨骂之外,不会有任何的收获,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大明有过宫变,就是景泰八年,由明英宗发动的夺门之变,具体执行者是石亨。

石亨以复辟事首功,得封忠国公,短短三年后,就被明英宗以叛逆罪坐罪处斩。

明英宗不得不杀了石亨,一旦这个忠国公的国公位真的传下去,就留下了一个这么做就可以封国公的路径,别的不说,被抢了皇位的朱见深,明英宗的亲儿子,就会有模有样,纠集一班武将,再搞一波兵变。

明英宗只能把石亨以谋逆大罪坐罪论斩,把这条路堵死。

石亨很能打,在正统十四年十月,击败了虏入的也先,甚至在清风店埋伏了也先,让瓦剌人损失惨重,石亨能打,北虏人人畏惧,称其为石王。

可最后,历史给石亨的评价是狐鼠耳。

狡猾、见缝插针、擅长钻营的狐鼠之辈。

在皇帝的圣旨之下,被封了江面的黄浦江,再次开始了忙碌,一条条漕船,头连着尾,尾连着头,如同一条条蜈蚣一样,带着满仓的货物,如同在江面爬行一样,一眼望不到头。

中间会夹杂几个蒸汽拖船,泄压的时候,冒出滚滚蒸汽,汽笛声悠扬,响彻整个江面,传到通和宫内。

朱常潮,大明二皇子,因为扁桃体反复感染发烧,几次濒危,九岁那年大渐,陈实功死马当活马医,给朱常潮割了扁桃体,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自此以后,朱常潮就跟随父亲学习武艺,强健体魄,并且开始学习医术,师从范无期。

朱常潮觉得自己的父亲像个小孩,因为他的父亲很喜欢站在文华楼,这个黄浦江行宫的最高处,看向江面那些漕船,一看就能看大半个时辰,也不嫌烦。

“母亲,父亲在看什么?”朱常潮询问着王皇后,他父亲究竟在看什么,上次松江府驻跸,就每天看,这次来了,仍然是每天都看。

“看国泰民安。”王夭灼想了想,低声说道:“就是国家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对你父皇百般辛苦的肯定。”

朱翊钧眼睛珠子一转,面色严肃,端起了帝皇的架势,摸了摸朱常潮的脑袋,点头说道:“松江府日新月异,大明也在蓬勃发展,的确,我在看国泰民安。”

王夭灼憋着笑,其实她知道,朱常潮是对的,他的父亲的行为,的确像个孩子。

朱翊钧真的没有那么深沉,这是他放松的方式,他就是在单纯的看这些漕船,没什么别的想法,在京师他看不到这种场面。

他喜欢这些奇物机械,文华殿偏殿满屋子的手办模型,就是证明。

“父亲母亲又逗我!”朱常潮不是笨蛋,从父亲和母亲的神情,他就知道父亲在逗他玩。

冉蕙娘站在一旁,她早就放弃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也完全明白了李太后的心思,李太后根本就没有扶她上位的打算,只是让她跟王皇后打擂台,让王皇后更听话一些。

显然,失败得非常彻底。

一个基本事实:宫斗上位的李太后,决不允许亲儿子的后宫真的乱起来,不可能扶她上位。

冉蕙娘也不得不承认,相比较喜欢溺爱孩子的她,王皇后教育孩子,真的很厉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常潮其实非常不听话,但在王皇后面前,乖得跟个鹌鹑一样。

“大将军还有三日就到了。”朱翊钧在行宫闭门不出,等了十二天的时间,戚继光已经带领京营两万七千众,六个步营、一个骑营、一个车炮营,抵达了扬州府,三日后,就可以顺利驻扎在松江府大营。

等大军到了,朱翊钧才算是正式开始了今年的松江府驻跸,这段时间,算是朱翊钧休假时间。

朱翊钧其实一直在等一些意外发生,比如谋反、比如冲击行宫、比如行宫着火等等,但他等了十二日,都没等到,戚继光大军抵达之前,就是最后的机会了。

三天,朱翊钧希望这三天,发生点什么,来促进政令的推行。

但这三天,是风平浪静的三天,一直到戚继光军兵通过了黄浦江大桥,依旧是什么都没发生。

看起来是机会,也有可能是陛下在钓鱼,钓那些藏在水底下,蛰伏起来的野心之徒。

野心家是有野心,又不是傻子,皇帝有点难杀,这是公认的事实,还不如再等等,至于等什么,野心家其实在等皇帝怠政。

皇帝怠政,机会就会多起来,皇帝如此勤勉,做什么都是徒劳。

戚继光率领剩下京营到了之后,朱翊钧开始频繁的接见朝臣,处理起了各种政务。

皇帝这次驻跸的头等大事,应天府、杭州府、扬州府、徐州府、常州府、苏州府六府之地,要推行一条鞭法。

松江府试行一条鞭法足足十一年之久,大明充分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后,才在这六府再次推行一条鞭法。

这六府,也是完成了还田的六府,一条鞭法施行的条件,除了白银堰塞、初步完成商品经济蜕变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还田令得到了执行。

生产关系不改变,一条鞭法没有施政条件。

朱翊钧召集了内阁大臣张学颜、侯于赵,兵部尚书梁梦龙、松江巡抚李乐、应天巡抚王希元等臣子,还把元辅张居正、大将军戚继光叫到了行宫内,讨论关于一条鞭法的推行。

朱翊钧示意诸臣落座,才面色严肃的说道:“一条鞭法,自嘉靖九年桂萼首要提出至今,已经有六十四年之久,当年桂萼在《任民考》中提出一条鞭法,遭到了杨一清等人的反对,最终桂萼致仕,草草收场。”

“这六十四年来,大明尝试了数次,万历九年,朕下旨试图在南衙等地推行一条鞭法,步子有点大了,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只在松江府试行。”

“失败了六十四年,十一年试行至今,我们终于搞清楚了一条鞭法的实行条件,六府已经满足,以圣旨抵达之日算起,在六府推行一条鞭法。”

朱翊钧简明扼要的回顾了一条鞭法的历史,六十四年,写满了失败,十一年试行,跌跌撞撞,总归是总结出了足够的经验,可以行动了。

“一条鞭法,不仅仅是内政,还是外交。”张居正抿了口茶,也是感慨万千的说道:“万历九年,臣还是想简单了,忽略了白银流入对一条鞭法的影响,这些年,大明通过征伐倭国、开辟海外总督府、环太商盟等等手段,终于稳定了白银的流入。”

大明不能自己生产白银,大明现有的白银,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无法满足白银内循环的需求,导致一条鞭法执行,受到了海外白银流入的影响,这是当初张居正忽略的一点,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好在陛下是个不太爱面子的人,看事不可为,几个月后就收回了成命,政令没有真正的推行。

“阻力很大。”张学颜言简意赅。

地方财政收入集中在田赋上,田赋因为天变减税,就开始集中到了劳役之上,而一条鞭法的核心,就是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编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用劳役给银雇佣。

推行一条鞭法,意味着堵住了用劳役增加地方财政的可能,地方的反抗,就是阻力的主要来源。

朝廷和地方的博弈,央地矛盾已经贯穿了数千年之久,绝非一条政令、一纸圣旨就可以推行的。

当下大明朝廷的情况,已经形成了内重外轻的事实,就是朝廷税赋远大于地方。

内重外轻,极大的加重了朝廷的权威性,这也是万历维新能够成功的关键,但内重外轻的局面,会逐渐演变成为内外失信,到了内外失信,大明财政体系将会彻底崩溃。

大明广袤,北到连绵冻土与辽阔草原,西到巍峨昆仑与青藏天堑,东到无垠大洋与无尽海岛,大漠、高原、山脉和海洋环抱之下的大明,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大明人。

广土众民,必需一个强而有力的统一朝廷。

但不宜过分的集权,否则郡县不治,天下不宁。

如果把中国漫长的历史比做是一棵古树,那么自古以来,朝廷和地方的关系,通常会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弱干强枝,地方强力,超过了朝廷,此时地方轻则不服从朝廷命令,重则颠覆整个政权,如汉末和晚唐那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强藩割据金瓯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另一种情形则是强干弱枝,朝廷强力,远超地方,此时地方积极性全无,轻则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朘剥加剧,重则不能有效抵御外敌侵略,如两宋之时。

渔阳鼙鼓动地来,顷刻踏破山河万里。

无论是强藩格局,还是渔阳鼙鼓,都不是陛下推行一条鞭法的目的,尤其是地方积极性全无,失去了活力,不停的向下转移代价,新政的大好局面,再没办法维持。

大明内重外轻,就是从弱干强枝向着强干弱枝转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如此。

分权还是集权,从中国诞生之初,就是历朝历代,都需要谨慎应付的大题目。

在和平时期,最难搞的就是财税制度的推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