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丁字县看守所的铁门缓缓打开时,何庆生手里还攥着周志高送给他的保温杯。

晨光里,他老伴儿拄着拐杖快步迎上来,老两口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皱纹里的泪水在阳光下泛着光。

“周部长,谢谢您,谢谢您给我们做主。”何庆生的老伴儿拉着周志高的衣角,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声音里满是颤抖的感激。

周志高笑着帮老人理了理衣领,目光扫过不远处,县扶贫办的新负责人正拿着扶贫手册,身后跟着工作人员,手里提着米、面和慰问金。

“何大爷,这是新的扶贫手册,以后有什么困难,直接找这位李主任。”他把李主任拉到老人面前,“李主任,何大爷家的情况你都清楚,一定要多上心,不能再让老人家受委屈。”

李主任赶紧点头,递过扶贫手册:“何大爷,您放心,我们已经帮您申请了危房改造补贴,下个月就能动工。”

“您老伴儿的医药费,也能走医保报销,后续我们还会帮您找个公益性岗位,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何庆生接过手册,指尖反复摩挲着封面上的“精准扶贫”四个字,眼眶又红了:“以前总觉得,儿子走了,天就塌了。”

“现在有周部长,有你们,我这心里又暖和起来了。”

周志高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

这些天在丁字县的奔波,从看守所会见何庆生,到查处万青书,再到推翻错案,所有的辛苦在看到老人笑容的那一刻,都变得值得。

他掏出手机,给刘晓雅发了条信息:“何庆生已经出来了,扶贫名额也落实了,你那边纪委的调查还顺利吗?”

没过多久,刘晓雅的信息就回了过来:“万青书和他叔叔的问题已经查实,挪用扶贫款、滥用职权的证据链都齐了,下周就能提交检察院,你也别太累,注意休息。”

看着信息里熟悉的叮嘱,周志高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和刘晓雅,一个在组织部选贤任能,一个在纪委肃贪反腐,看似分工不同,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人说他越权,管了纪委的事,可他心里清楚,自己从没有越过职权边界,只是把发现的问题线索交给纪委,把不合格的干部踢出队伍,而真正的调查和处理,始终是纪委在主导。

他的职责,从来都是挑选合适的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带领民众往前走。

离开何庆生家,周志高让老郑开车去丁字县的工业园区。

车子驶进园区时,路边的厂房大多紧闭着大门,只有零星几家小工厂在开工,门口的招聘启事已经褪色,上面的薪资待遇写着“月薪三千,包吃住”。

“这就是丁字县的工业园?”周志高皱起眉头,“这么多厂房空着,年轻人怎么能有工作?”

老郑叹了口气:“之前听县发改委的同志说,这些厂房是五年前建的,本来想引进电子厂,结果因为交通不方便、配套设施跟不上,厂家都不愿意来。”

“后来又想搞农产品加工,可没技术没销路,也黄了。现在年轻人只能出去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周志高的心里沉了沉。

他想起化安县,那个曾经和丁字县一样贫困的县城,如今却靠着引进服装加工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想起阳市,靠着发展特色养殖和电商产业,不仅解决了就业,还让农产品走出了大山。

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到了丁字县就落不了地?

他走进一家正在开工的小玩具厂,车间里弥漫着塑料味,十几个工人坐在缝纫机前,手里拿着半成品玩具。

“同志,你们这工资怎么样?活多不多?”周志高走到一个年轻女工身边,轻声问。

女工抬起头,脸上带着疲惫:“一个月三千五,活儿时有时无,忙的时候天天加班,闲的时候半个月没活干。”

“我老公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孩子跟着婆婆,我想多赚点钱,可这厂里……”

她的话没说完,却让周志高心里更不是滋味。

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家人能团聚,能有份稳定的工作,不用背井离乡。可就是这么简单的愿望,在很多地方却成了奢望。

“厂长在吗?”周志高找到车间门口的办公室,里面坐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正对着账本发愁。

“我是厂长,您找我有事?”男人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疑惑。

“我是周志高,京城组织部的。”周志高亮出工作证,“你们厂为什么活不稳定?是订单少,还是销路有问题?”

厂长叹了口气,把账本推过来:“订单倒是有,就是利润太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