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十月的北京,秋意已深。

天空是高远的湛蓝色,几缕薄云如同扯散的丝絮。

空气里弥漫着清冷干燥的气息,混合着若有若无的菊花淡香与远处宫中焚烧的顶级沉香的暖意。

这北国的秋,壮阔而肃穆,一如这座帝国的心脏,在庄严肃穆中运转着庞大的国家机器……

现在的这座国家机器,虽然已经老旧了,但最近维护的不错,齿轮上添加了不少的润滑油。

乾清宫中,。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精心雕琢的窗棂,在地面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朱翊钧正坐在御案之后,胡须留的更有型了。

长得也越发像自己的皇爷爷。

此刻,他手中正拿着一份来自户部和礼部的联名奏疏,细长的指尖划过纸面上的数字与条文。

首辅申时行端坐在下,四十岁当上首辅,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

须发已见斑白,但精神矍铄,目光温润而通透,透着历经宦海沉浮的智慧与练达……

“……如此说来,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官立蒙学试点两年,成效还算显着?”朱翊钧放下奏疏,抬头看向申时行,声音平和清晰。

“回陛下,”申时行微微躬身,语气沉稳地回禀,“据各地巡抚、学政报上来的详情看,确是初见成效。”

“各州试点府县所选试点蒙学,开蒙启智,使寒门稚子亦能初识文字,明些事理,此乃陛下旷古仁政,泽被万代……”

朱翊钧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旋即又问道:“学田呢?今岁秋收已毕,各学田收成如何?可够用度?有无短缺需朝廷再行贴补之处?”

他问得非常细致,显见对此事的关心并非流于表面。

这项由他力主推行的“官立蒙学”政策,意在由朝廷出资在地方兴办基础教育,惠及贫寒子弟,是他“仁政”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他塑造盛世气象最重要的一步棋……

申时行显然早有准备,从容应答:“陛下圣虑周详。据报,北地今年算是丰年,各学田收成大抵不错。扣除田赋、佃租,所余粮米银钱,支付塾师束修以及日常笔墨耗费,多数尚有结余。”

“约有七成蒙学,能为学子除了午饭之后,在额外提供一顿晚饭,大多是小米粥,地瓜等物,虽只是粗茶淡饭,却也足以令贫家父母感激涕零,孩童求学之心更坚。”

“自然,亦有少数地处贫瘠或管理稍欠的学田,入不敷出,已行文令地方官府从常平仓或杂税盈余中略作调剂,务必不使蒙学中断,不使塾师寒心,不使学子辍学。”

“嗯。”朱翊钧轻轻颔首,“调剂可以,但需立下规矩,不可成为常例,反使地方怠惰,疏于管理学田。要令他们知晓,此乃长久之计,管理得当,自给自足,方是正道。”

“陛下明鉴,老臣已嘱托有关衙门,严加督查,定期审计学田账目,绝不容忍中饱私囊、怠忽职守之事。”

皇帝既要仁慈的名声,也要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可持续的运作……

“蒙童乃国朝未来之希望。能让他们吃饱饭,读好书,将来纵不能个个科举入仕,也能知礼守法,有一技之长,于国于民,善莫大焉。此事,申阁老辛苦了。”

“老臣岂敢言辛苦,此皆陛下圣德裁断,老臣不过遵旨执行罢了。”

申时行连忙谦辞,心中却也是一松。

暖阁内一时气氛融洽,阳光似乎都更加温暖了几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