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孙权听了陆逊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拒绝了曹丕的和亲请求,并派使者前往成都,向诸葛亮通报了曹魏的企图,表明了东吴继续与蜀汉联盟的决心。

诸葛亮得知孙权拒绝了曹丕的和亲请求,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吴蜀联盟是蜀汉北伐曹魏的重要保障,只要吴蜀联盟能够巩固,蜀汉就有机会兴复汉室。

平定南中叛乱,巩固吴蜀联盟后,诸葛亮开始积极准备北伐曹魏。他深知,北伐之路艰难险阻,曹魏国力强盛,兵力雄厚,要想打败曹魏,兴复汉室,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诸葛亮在军事上进行了精心的部署。他将蜀军分为两部,一部由魏延率领,驻守汉中,防备曹魏的进攻;另一部由自己亲自率领,作为北伐的主力部队,驻扎在祁山附近,随时准备进攻曹魏。

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诸葛亮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他亲自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从体能、武艺、战术等方面对士兵进行全面的训练。他还经常亲自到军营中视察,与士兵们一起训练,鼓舞士兵们的士气。

在武器装备方面,诸葛亮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创新。除了之前发明的 “诸葛连弩” 外,他还发明了 “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不仅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还可以运载大量的粮草和物资,大大提高了蜀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粮草储备方面,诸葛亮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深知,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草,军队就无法打仗。他派使者前往汉中、南中等地,督促百姓们积极种植粮食,并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粮仓,储存粮草。同时,他还鼓励士兵们在军营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实现自给自足。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也积极开展活动。他派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商议共同北伐曹魏的事宜。孙权虽然同意与蜀汉共同对抗曹魏,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他担心蜀汉在北伐中获得胜利后,会反过来攻打东吴,夺回荆州。因此,孙权对共同北伐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积极,只是答应在蜀汉北伐时,派少量军队进攻曹魏的边境,牵制曹魏的兵力。

诸葛亮深知孙权的顾虑,他便派使者向孙权承诺,只要蜀汉能够兴复汉室,就会将荆州归还东吴。孙权听了诸葛亮的承诺,心中稍安,便答应派陆逊率领三万大军,进攻曹魏的庐江郡,牵制曹魏的兵力。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派使者前往凉州等地,联络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反对曹魏统治的势力,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凉州地区的羌族首领轲比能,早就对曹魏的统治不满,他见诸葛亮派使者前来联络,便欣然答应与蜀汉结盟,共同对抗曹魏。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显着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粮草储备充足,外交上也得到了东吴和凉州少数民族的支持。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蜀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魏的官兵闻风丧胆,纷纷投降蜀军。

消息传到洛阳,曹丕大惊失色,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曹真建议曹丕任命司马懿为统帅,率军抵御蜀军的进攻。曹丕采纳了曹真的建议,任命司马懿为平西都督,率领五万大军,前往祁山抵御蜀军。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不敢轻视。他率军抵达祁山后,并没有立即与蜀军交战,而是仔细观察蜀军的动向,寻找蜀军的弱点。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率军前来抵御,心中十分清楚司马懿的厉害。他知道,司马懿善于用兵,而且十分谨慎,要想打败司马懿,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诸葛亮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街亭是蜀军的重要粮道,也是蜀军的门户。如果街亭失守,蜀军的粮道就会被切断,而且蜀军也会陷入被动之中。因此,诸葛亮决定派一员大将率领军队驻守街亭,保卫蜀军的粮道和门户。

在选择驻守街亭的将领时,诸葛亮犯了难。他手下的将领虽然众多,但能够独当一面,守住街亭的将领却不多。赵云、魏延等人虽然勇猛善战,但他们都有重要的任务在身,无法抽身前往街亭驻守。

就在诸葛亮犹豫不决的时候,参军马谡主动向诸葛亮请战,要求前往街亭驻守。马谡自幼熟读兵法,颇有才华,曾经为诸葛亮出谋划策,立下过一些功劳。诸葛亮对马谡也十分赏识,认为他是一个可塑之才。

然而,诸葛亮也深知马谡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而且性格过于自负,恐怕难以担当起驻守街亭的重任。因此,诸葛亮对马谡说:“马谡,街亭关系重大,非同小可。你虽然熟读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个任务。”

马谡却信心十足地说:“丞相放心,我自幼熟读兵法,对各种战术了如指掌。只要丞相给我两万兵马,我定能守住街亭,不让司马懿前进一步。如果我守不住街亭,甘愿军法处置。”

诸葛亮见马谡态度坚决,而且立下了军令状,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马谡为驻守街亭的将领,并派王平为副将,协助马谡驻守街亭。同时,诸葛亮还再三叮嘱马谡,要他在街亭要道扎营,坚守不出,等待大军前来支援。

马谡和王平率领两万兵马抵达街亭后,王平建议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街亭要道扎营。然而,马谡却认为在街亭要道扎营过于被动,容易受到司马懿的进攻。他主张在街亭旁边的山上扎营,这样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司马懿的军队,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王平连忙劝阻马谡说:“将军,丞相再三叮嘱我们,要在街亭要道扎营。如果我们在山上扎营,司马懿只要切断我们的水源,我们的军队就会不战自乱。”

马谡却不以为然地说:“王平,你懂什么?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在山上扎营,一旦司马懿切断我们的水源,士兵们就会为了生存而奋勇作战,这样我们才能打败司马懿。你不要再说了,我是主将,我说了算。”

王平见马谡不听劝阻,心中十分着急,但他也没有办法,只好率领一部分士兵在街亭要道扎营,作为援军,随时准备支援马谡。

司马懿得知马谡在山上扎营,心中大喜。他对手下的将领说:“马谡真是个庸才,他竟然在山上扎营,这是自取灭亡。我们只要切断他的水源,他的军队就会不战自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司马懿派张合率领大军,包围了马谡驻守的山头,并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没有水源,士兵们口渴难耐,军心大乱。张合趁机率军发动进攻,蜀军节节败退,马谡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突围逃走。

王平见马谡战败,连忙率领军队前来支援,但寡不敌众,也只好率军撤退。街亭最终被司马懿攻占。

王平勒住缰绳,胯下的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鼻腔里喷出粗重的白气。身后的山谷中,喊杀声渐渐被风声吞没,可那股混杂着血腥与尘土的气息,却像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蜀军士兵的心头。他回头望了眼街亭方向,原本该是蜀军屏障的山头,此刻已插上了魏军的黑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

“将军,魏军没追上来!” 副将李福策马来到王平身边,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他手下的士兵不足千人,大多带伤,甲胄上沾满了泥浆与血迹,疲惫的眼神里满是惶恐。

王平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焦灼。他知道此刻不能乱,若自己慌了阵脚,这支残军便真的要溃散了。“清点人数,救治伤员,把仅存的干粮和水集中起来,分发给弟兄们。” 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再派两个斥候,密切监视魏军动向,一旦有动静,立刻回报!”

李福应声而去,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王平翻身下马,走到一处土坡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街亭失守,意味着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已遭重创。丞相在祁山布阵,本指望街亭作为咽喉要道,阻挡魏军西进,如今屏障尽失,魏军随时可能长驱直入,截断蜀军的粮道与退路。

“将军,清点完毕了。” 李福很快回来复命,脸色愈发难看,“咱们原本带了三千人,现在只剩八百出头,重伤的有一百多,轻伤的不计其数。粮食还够支撑两天,水…… 最多只能撑到明天早上。”

王平的心沉了下去。缺水,是眼下最大的难题。这一带多是山地,水源稀缺,想要找到新的水源,绝非易事。更棘手的是,魏军若发现他们的踪迹,以悬殊的兵力差距,他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