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四方近况 (2 / 2)
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刘彻献祭禁区却被自己阻止了罢了。
“是。”
张居正应道,随即继续:
“北方之大汉,反应最为直接。
其确已陈兵百万于汉州边境,旌旗招展,营垒相连,军势极盛。
领军之人,依旧是汉征西将军曹操。
然,观其动向,却似乎是驻防威慑之意多于即刻开战之心。
粮草调动虽频,却未见打造大型攻城器械或进行大规模渡河演练的迹象。
赵充国等将更是班师回朝,显然并无立刻挥师南下的命令。
依臣之见,汉帝虽怒,但却心存忌惮,或在等待时机,或因国内尚有掣肘,目前当是僵持对峙之局。”
听了张居正的话,朱胜微微点了点头。
“刘询这是在看朕如何消化汉州呢?”
朱胜冷笑一声。
“百万大军,日耗千金,他愿意看着,那就让他看着。
朕倒要看看,他大汉和我大明,谁更能耗。
传令谢玄,边军不可懈怠。
但亦不必主动挑衅,稳固防线,加快重建,便是最好的回应。”
张居正禀报完毕,目光转向一旁的谢安。
谢安从容接话,语气舒缓如溪流:
“陛下,南方喜讯频传。
南疆诸部、南诏国,已正式上表归降,请求内附。
其地暂由陛下先前指派的文素臣先生与拜月教主治理。
史侠士仁德宽厚,颇得南疆人心;
拜月教主精通异术,熟知地理,有他在,南诏也渐趋平稳,磨合比预期顺利。
目前正逐步推行郡县,兴教化,修道路,假以时日,必可为帝国南疆屏障。”
此时,侍立一旁的耶律南仙轻移莲步,上前微微一福,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与决绝:
“启奏陛下,北辽亦传来消息。
在家师……在水母阴姬与萧家主持下,辽国大部已放下兵刃,接受王化。
王师所至,并未遭遇大规模抵抗。
唯有……唯有耶律大石,裹挟部分残部,北窜草原,如今下落不明。
辽地暂由水母阴姬与萧家维持秩序,只待朝廷派遣得力干员前往,接收治理。”
她说完,深深低下头,肩头微微起伏。
殿内一时静默,众人都明白她此刻心情复杂。
朱胜看了她一眼,语气温和却坚定:
“朕知道了。
辽地百姓亦朕子民,朝廷会妥善安排,必不令其再受战乱之苦。
耶律大石,疥癣之疾,已命东厂与护龙山庄追踪,掀不起大浪。”
耶律南仙感激地再福一礼,退回原位,眼神已平静许多。
话题转到军事,戚继光自然而然地开口,声如洪钟:
“陛下,草原之蒙古帝国,近来颇不安静。
探马回报,其各部首领会盟频繁,大规模骑射演练不断,粮草向西部和南部边境聚集。
铁木真雄才大略,其志非小。
吞并西方诸小国后,其兵锋迟早东指。
依臣判断,其下一步动作,极可能是试探性的南下寇边,或是西进受阻后,欲从我大明身上找回便宜。
蒙古帝国南边的忽必烈,实乃盖世枭雄。
金州与辽州的九边重镇,需早做提防。”
“嗯。”
朱胜面色凝重起来,
戚继光说完,高拱清了清嗓子,接过话头。
他的声音总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陛下,东北之清国,自趁乱夺取大宋北境后,便一直陈兵于我金州边境。
与岳飞的岳家军隔河对垒,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但大规模战事未起。
清军主帅岳钟琪与那清国儒圣曾子城老奸巨猾,看似按兵不动,实则在观望我等与大汉、蒙古的态势,欲收渔翁之利。
其国内部虽经整合,但八旗与汉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短期内或无力发动全面进攻,但骚扰牵制,必不会少。
还望重视。”
“跳梁小丑,妄想火中取栗。”
朱胜冷声评价道。
“告诉岳飞,稳守即可,不必急于求战。
岳家军新成,正好以清军磨刀。
但要严防死守,绝不可让其一兵一卒进入大明之土。”
最后,高拱语气中带上一丝显而易见的鄙夷:
“至于东南之大宋,其况最窘。
内部因那《水浒》一书,已是烽烟四起。
内部民心离散,起义此起彼伏,犹如烂疮遍体。
外部,燕国慕容龙城、大理段思平,看似平静,实则虎视眈眈,不断蚕食其边境州府,招降纳叛。
赵构昏聩,朝中虽有忠良,却难挽狂澜于既倒。
依臣看,其国运已如风中残烛,朝不保夕,覆亡只在旦夕之间。
大宋已不足为我大明心腹之患,反倒是一块诱人的肥肉,四方饿狼皆环伺其侧。”
他顿了顿,总结道:
“其余如吐蕃诸部、南洋小国等,或闭关自守,或苟延残喘,皆暂无力干预中原大势,可稍放一旁。”
“圣上无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