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幽影”的残骸被秘密运往更深处的山洞机库,与其一同封存的,还有那卷记录了“贴脸”SR-71,震动世界的胶卷。

庆功宴上那短暂的喧嚣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是更深沉的寂静与更严峻的现实。

高层对于“天幕”行动的最终评估和决策,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迅速形成。

结论:明昭的价值,已远超单一武器装备的范畴。

她所展现出的超越时代的理论体系,工程实现能力以及面对绝境时的冷静决断,是比“幽影”原型机本身更具战略意义的“国之重器”。

同时,“幽影”的存在及其战果必须被彻底隐藏于历史迷雾之下,与之相关的所有核心人员,尤其是明昭,需要最高级别的保护与隔绝。

一天傍晚,张梦独自来到明昭的宿舍,脸色凝重,手中拿着一份薄薄的,却仿佛重若千钧的文件。

“明昭同志,”他的声音干涩,“这是…组织的决定。为了绝对的安全,也为了你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更重要的研究。”

明昭接过文件。

那是一份经过巧妙编排的“事故报告”和后续安排:某国防重点实验室青年技术骨干“明昭”,因参与一次高危化学实验发生意外,不幸严重伤残,面容受损,需长期隔离治疗并隐姓埋名,从此自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

同时附带的,是一份新的身份证明,档案关系转移文件,以及一个位于大西南深处新成立的综合尖端技术研究院的任命书,职务是“首席技术顾问”,权限极高,却无名无分。

没有询问,没有争论。

明昭的目光扫过那些文字,没有丝毫波动。她早已习惯了与孤独和秘密为伴。

“我服从安排。”她平静地说,声音一如既往地清冷。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份关于霍华工作调动的命令也下达了。

因其在“银河”组网及后续保障中表现出色,晋升大校军衔,调任总参某部,负责一项全新的,高度机密的天基侦察系统论证与筹建工作。

命令要求立即赴任,且因工作性质极端特殊,需彻底切断与过去所有社会关系的非必要联系。

离别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在某种默契的预料之中。

没有告别仪式,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告别场所。

就在明昭宿舍楼下那棵老槐树的阴影里,两人沉默相对。远处传来熄灯号悠长的余音。

霍华穿着笔挺的新军装,肩上的大校星徽在昏暗的光线下微微反光。

他看着明昭,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沉重的叮嘱:“…照顾好自己。新的地方…一切小心。”

他知道,从此以后,他翱翔于九天之上,守护着国家的眼睛;而她,将隐入深山密林,成为国家最深邃的大脑。

两条线,或许永无交汇之日。

明昭抬起头,月光勾勒出她沉静的侧脸。

她没有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塞进霍华手里。

然后,后退一步,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那目光复杂难言,有关切,有嘱托,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决绝。

转身,毫不留恋地走向楼下等候的吉普车,身影迅速消失在沉沉的夜色里。

霍华站在原地,良久,才缓缓摊开手掌。

油纸包里,是几块手工精细打磨的闪着幽蓝色泽的特种陶瓷基片。

正是那晚霍华通过特殊渠道送来的用于应对异常电磁干扰的雏形。

她不仅完全理解了他的警示,更在短短时间内,反向推导并优化了核心材料。

冰凉的基片躺在他掌心,却仿佛带着她残留的体温和全部的信任。

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载着明昭驶向未知的“深泉”。

而霍华,也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赴新的战场。

星辰与深渊,在这一刻,悄然分离。

……

“深泉”研究院,隐藏在西南连绵群山褶皱的深处,与其说是研究院,不如说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型社会。进出检查极其严格,通讯受到绝对监控,与外界联系几近断绝。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个绝密领域,同样“消失”了的顶尖大脑。

明昭的新身份是一名因伤致残且性格孤僻的资深技术顾问。

她住在研究院生活区最角落的一栋小楼里,深居简出。

脸上多了一副略显夸张的黑框眼镜,稍稍改变了容貌,平时总是沉默寡言,走在路上也总是低着头,仿佛要将自己完全隐藏起来。

然而,在“深泉”的核心实验室和大型计算机房里,她是无可争议的灵魂与主宰。

没有行政职务,不参加任何会议,但她的每一份演算稿,每一张设计草图,每一次对技术路线的简短批示,都会被迅速奉为圭臬,得到最坚决的执行。

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航空。基于“星尘”的特性和她带来的超越时代的理念,“深泉”的研究范围覆盖了新型材料,信息工程,能源动力,甚至生物医学等众多前沿领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智慧之源,不断提出颠覆性的构想,带领着这群隐姓埋名的精英,在各自的赛道上默默冲锋,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时光在山谷的静谧中悄然流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