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平安道和咸镜道那边怎么说?"

不知过了多久,李适沉闷的声音于光线昏暗的营帐中幽幽响起,桌案上微弱的烛火将其阴沉的面容映衬的隐晦不定,形如鬼魅。

作为在名义上,仅次于都元帅张晚的军中二号人物,李适率领着朝鲜国内最为精锐的禁军坐镇义州边陲,以提防鸭绿江对岸的女真人。

与此同时,平安道和咸镜道作为固守国都汉城的咽喉屏障,李倧在"拨乱反正",发动政变登基称王之后,也将守将的位置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做贼心虚",李倧在坐稳王位之后,竟是学起了前宋的赵匡胤,也玩起了"杯酒释兵权"的戏码,明面上虽将两名心腹武将派遣至平安道和咸镜道驻扎,但背地里却派遣了多名内侍充当监军,监视这两名武将在军中的一举一动。

因为李倧这厚此薄彼,且不加掩饰的"卸磨杀驴",分别驻扎在平安道和咸镜道的李守白和奇益献也早有不满,时常通过书信的方式向"顶头上司"李适抱怨。

"元帅,王守白和奇益献本就是咱们麾下的旧将,如今又因李倧卸磨杀驴而对其心生间隙.."

"卑职心中有十足的把握,只要元帅一声令下,这二人必会摇旗呐喊,响应元帅。"

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之后,眼神火热的韩明琏便激昂慷慨的回应道,帐中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也因这番言论而瞬间躁动起来,角落处火盆噼里啪啦的燃烧声都大了不少。

自古以来,功大莫过于从龙之功!

那李倧早年间不过是个碌碌无为的闲散宗室,于朝野间没有半点根基可言,之所以能够骤然登上王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任国君李珲咎由自取。

再一个原因,便是得到了他们"军方"的支持。

如若不是他跟随眼前的元帅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禁军趁着夜色攻入王宫,直接以政变的方式结束李珲的统治,李倧如何能够登上王位?

同样的事,他们能够做一次,自然便能够做第二次。

更何况原本鼎力支持李倧的"军方"因为李倧的卸磨杀驴,已是与其离心离德,而"训练大将"李兴立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不可能替那李倧卖命。

想到这里,韩明琏的嘴角便是勾勒出一抹有些癫狂的狞笑,眼眸中更是涌动着让人心悸的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

顿了顿心神,韩明琏决定再添一把火,促使犹豫不决的李适彻底下定决心。

"元帅,李倧刻薄寡恩,长公子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嘛!"

啪!

话音未落,酒杯落地的声音便在营帐中炸响,四溢的酒水浸在李适的衣衫之上。

韩明琏的这番话,可谓是彻底击中了他内心的软肋。

他李适虽是出身将门世家,但他的长子李栴却自幼习文,曾经在明廷京师国子监进学过两年,后回朝鲜出仕为官。

在李倧躲在幕后,暗中策划政变的那段时间,他因身份敏感,一直是由长子李栴代替他出面交涉,并在事成之后第一个前往内宫,请见王太妃,从其手中得到了"废黜"李珲的旨意。

按理来说,自己的长子替李倧鞍前马后,笼络游说各方人物,即便因年纪和资历的缘故,无法被授予要职,但最起码也得被策勋,给个"功臣"的名头。

但事实上,李倧或许是出于忌惮他们父子"一文一武"的影响力,非但没有对自己的长子策勋,反而还寻了个由头,将其"明升暗降",派遣至国内一个出了名的清水衙门。

李倧此举,无疑是在根本上断送了自己长子未来的政治生涯。

一时间,自己近些时日遭遇的种种憋屈,以自己长子李栴仕途黯然结束的愧疚等情绪同时在李适的心头上迸发。

李倧刻薄寡恩,毫无人君之像!

"说吧,你有什么好法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