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 不能让大爷寒了心 (1 / 2)
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江松县老城区的巷子里,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
周志高刚从县纪委出来,就看见巷口的老槐树下,坐着个穿藏青色旧棉袄的老人。
老人手里攥着个泛黄的布包,寒风里缩着肩膀,像株在冬霜里打蔫的枯草。
“大爷,您在这儿等谁呢?”周志高走过去,顺手帮老人把被风吹开的棉袄领口拢了拢。
老郑很有眼力见,从车里拿了瓶热豆浆递过去。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接过豆浆时,手还在微微发抖。
“等……等银行的人。”他把布包往怀里紧了紧,“我这包里有张几十年前的存款本票,想兑点钱养老,可银行说只能兑一千块,我找了好几个部门,都没人管。”
“存款本票?”周志高心里一动,在老人旁边的石阶上坐下,“大爷,您能给我看看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张巴掌大的纸,边缘已经磨损,上面印着“民国三十一年”的字样,盖着当年银行的红色印章,存款金额那一栏写着“一万大洋”。
纸的右下角,还有个模糊的签名‘龙奎山。’
“我叫龙奎山,这钱是我当年存的。”
老人的声音带着回忆,“民国三十一年,鬼子占着江松县,我把家里的粮食、布匹都捐给了打鬼子的队伍,后来又把祖上传下来的宅子卖了,换了一万大洋存在银行,帮着银行撑过难关。”
“当时银行的经理说,这钱我啥时候要,啥时候给,还说会给我算高利息。”
周志高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张本票,纸面粗糙的触感里,仿佛藏着岁月的重量。“那您后来怎么没取?”
“后来啊……”龙奎山的声音低了下去,眼眶慢慢红了,“我大儿子跟着队伍去打鬼子,牺牲在战场上,二儿子解放后去了工厂,十年前在事故里没了,老伴儿走得早,现在就剩我一个人。”
“以前还能靠捡破烂糊口,这两年身子不行了,才想起这钱。”
他抹了把眼泪:“我去银行,他们说这本票太老了,只能按现在的汇率兑一千块。”
“一千块啊!够我活几个月?我找县政府,他们让我找银行,我找银行,他们让我找文物局,文物局说这不是文物,又给我推了回来。我跑了一个多月,腿都快跑断了,还是没人管。”
周志高的心里像被灌了铅,沉甸甸的。
一个为国家出过力、捐过家产的老人,晚年却因为一张存款本票四处碰壁,这不仅是龙奎山一个人的委屈,更是对那些为国奉献者的寒心。
他把本票轻轻放回布包,语气坚定:“大爷,您放心,这事儿我管定了。”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江松县银行行长的电话,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李行长,龙奎山老人的一万大洋存款本票,你们为什么只兑一千块?当年银行的承诺,现在就不算数了?”
电话那头的李行长愣了一下,语气带着敷衍:“周部长?这事儿我们查过,民国时期的货币兑换有规定,一万大洋按现在的汇率,确实只能兑这么多。而且这本票年代太久,真实性还需要核实。”
“核实?龙奎山老人当年捐粮捐物、支持抗战的事迹,你们核实过吗?”周志高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他把家产都捐了,就剩这张本票养老,你们却用‘规定’两个字把他打发了,这就是你们的‘为民服务’?”
李行长被问得哑口无言,半天才说:“周部长,我们也是按规章制度办事,要是随便兑,会出问题的。”
“规章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周志高打断他,“我给你三天时间,要么拿出合理的兑换方案,要么我亲自去省里找银监局,让他们来评评理。另外,立刻派人去核实龙奎山老人的本票真实性,要是敢敷衍,你这个行长就别当了。”
挂了电话,周志高又拨通了县档案馆的电话:“张馆长,立刻派人查民国三十一年江松县的历史资料,重点查龙奎山这个人,还有当年银行接收捐款、存款的记录,半小时后我要结果。”
龙奎山坐在旁边,看着周志高打电话,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有了光。“同志,您……您真是个好官。”他想站起来,却因为激动差点摔倒,周志高赶紧扶住他。
“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周志高帮他坐稳,“您为国家出过力,国家不能让您寒心。”
半小时后,县档案馆的电话打了回来。
张馆长的声音带着激动:“周部长,查到了!民国三十一年的《江松县志》里有记载,龙奎山先生当年捐出粮食五百石、布匹两百匹,支援抗日队伍,还有银行的老账本,上面明确记录了他存款一万大洋的信息,当时的经理还在账本上写了‘龙公义举,当铭记’。”
周志高松了口气,把这个消息告诉龙奎山时,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周志高的手半天说不出话。“谢谢……谢谢您,同志,我就知道,国家不会忘了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