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章 大栅栏是条街 (2 / 2)
请看小说网www.qingkanxs.com
比如挂着“闽春茶店”招牌的张一元,叫 “东升帽店”的马聚源,从“东风绸布店”变成 “京城丝绸商店”的谦祥益。还有叫 “京城曲艺厅”的广德楼。
曾经的“八大祥”之首瑞蚨祥,之前叫“东风棉布店”,眼下叫“群力棉布店”。
1906 年清府设立的 “京师劝工陈列所”,现在叫“国营新新服装店”。
新新服装店
这家店1910年时增加了商业销售功能,更名“京师第一劝业场”,算是民国时期京城顶级商场。后人俗称为“ 劝业场”。
大栅栏街东口路北的“前门妇女服装店”,早前是“祥义号”,由慈禧的太监总管 “小德张” 在1896 年创办,曾与“八大祥”头一把瑞蚨祥竞争激烈。
其建筑外西洋风格的铁栅栏和雕花一直得以保留,看起来很有年代特点……
妇女服装店
眼下这年头京城的服装店都差不多,前店后厂。
走进妇女服装店大门,柜台里摆着各色棉布、化纤面料,最里面的柜台里有少量绸缎。
正对着大门的柜台后面,挂着几件样品和待取的成衣,柜台上还有搭配好的成衣画册。来客可以按图选样子,然后扯布料量尺加工……
成衣画册
礼拜五,上午上班时间,店里不见有客人。
应该是“妇女服装店”的原因吧,曲卓迈步进店后,先收获了棉布柜台后面,一枚来自于售货员老大姐的白眼儿。
也可能沾点他因为去扫墓,特意穿身旧衣裳的原因。
“干嘛的呀?”化纤柜台后面一烫着时髦卷发的售货员,语调中明显透着嫌弃的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找人。”曲卓语气平淡,打量着柜台后面挂着的成衣。
“找谁呀?”
“付二保。”
“找他干嘛?你谁呀?哪个单位的?”
曲卓懒得废话,手伸进衣兜里,掏出原本都不知道塞哪去了的五办秘书证,甩手扔到化纤柜台上。
卷发售货员抓起证件,只扫了眼封皮上的名头,就下意识站起来。双手打开看清里面的字,又对着照片看了眼杵门口的人。
起身就往点后面走,刚走两步停下,转身满脸笑的说:“同志,您受累稍等一下,我去喊我们主任。姜姐,给倒杯水。”
话说完,满头卷发呼扇呼扇的,一溜小跑的奔后面的办公室,留下一路香风……
烫发这门手艺,之前被封存了很多年,连外事接待单位都被禁了。
直到76年十月,四联理发馆才在上面的默许下,“偷偷”解封了烫发设备。但限制很严格,理论上只有出国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凭单位正式公函才能烫发。
当然,一定程度上,仅限于“理论”。有人从郊区赶过来排大队,有人攒了半年的粮票,就为了赶个时髦。
关于爱美这玩意吧,街面上看不见就算啦,一旦能瞅见了……
反正随后的一段时间,先是有不少在家用简易工具偷偷烫。据说把头发烫焦的,头皮烫伤的不老少呢。
一段时间后发现好像没人管。一些街道办的集体理发店,偷摸搞起了“冷烫”服务。
78 年四联理发馆重新对外营业时,“电烫机”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打那天开始,民间烫发算是正式解禁了。
为此《纽约时报》还特意发了一篇报道:“东大女性重新开始烫发,这标志着一个封闭时代的结束。”
随后四联理发馆不仅恢复了全部业务,还新增修眉、化妆等服务,电烫机很快从 1 台增至 4 台。逢年过节最火爆时。每日接待顾客量达数百人。
那些小理发店的烫发业务,也渐渐从地下转入地上。
不过,大店和小店设备和手艺不一样,烫出来的效果差距也大。就卷发售货员那发型,一看就是四联理发馆的手艺。
烫一次两块二呢,可不便宜……